品读李贵龙老师《绥德剪纸初探》一文,我陶醉于不仅剪纸是中国文化,更是家乡世代相传的剪纸民俗文化演变及精湛的技艺和全文优美的文笔。
虽然现代科学发展快,但还有部分爱好者在默默无悔的传承,因此不被慢慢遗忘而消失。
汉代 剪纸的出现、发展与普及。在新疆 吐鲁番阿 斯塔那地区的古墓中出土的图案花 剪纸《对马》、《对鹿》作品中很有特色。其精美的构图和娴熟的技艺,令人 叹为观止。那时剪纸已用于 屏风, 头饰等方面,起到节日仪饰作用 。事实,每一种艺术都有独特的风格,由于剪纸逻辑思维和所用的工具(纸质,剪刀,刻刀,美工刀,剪纸剪刀)决定了剪纸的独美风格。这更是一门民间技艺。据说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是这种仪式的一部分。后来演变成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现在中国风的文化区中,到处可见配套剪纸工具佩带精制小剪刀。
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剪刀剪和刀剪。顾名思义,剪刀剪是借助于剪刀,剪完后再把几张(一般不超过8 张)剪纸粘贴起来,最后再用锋利的剪刀对图案进行加工。刀剪则是先把纸张折成数叠,放在由灰和动物脂肪组成的松软的混合体上,然后用小刀慢慢刻划。剪纸艺人一般是竖直握刀,根据一定的模型将纸加工成所要的图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个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个剪纸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