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品牌故事 > 对话打铁女人 |

品牌故事之对话打铁女人 ------ 遇上艺术﹒ 走在打铁艺术的道路
遇上艺术﹒ 走在打铁艺术的道路上《遇上艺术》是陈霞团队今季产品推广时提出的标语。推出半年来仍被业内细细咀嚼其中带出的话题。有趣的是,从不同人士的分享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陈霞团队从品牌到艺术制剪道路上的各种甜、酸、苦与辣,以及创始人陈霞女士不少鲜有的经历与感受,在此通过对利达行剪刀的二十年品牌追朔,与大家分享她的打铁艺术之旅。
问:你是怎样遇上艺术的?
陈霞:应该是最平常、最传统的开始吧。首先得益于小时侯父母对美的信念而自小给予我的影响,从妈妈那学习编织、缝纫、刺绣,从爸爸那学习对大自然美的欣赏,当时没有想过什么艺术不艺术的,只是觉得美好的东西是大家共同向往与为之付出的。后来因为工作的需要,接触的人与环境充斥的艺术气息逐渐对我产生影响,带领我认识了另一层面的艺术――美术、歌剧、电影、品牌美学等,在一些朋友的悉心教导下,我开始真正认识艺术、学习艺术并沉迷其中.这三年儿子对艺术的信念也对我产生深度的影响。游走于不同国家不同地方大开眼界,感受不同的艺术潮涌,原来艺术也可以在不同领域表现,可以这么活 。
问:是甚么原因促使你有艺术与制剪工艺相结合的想法?
陈霞: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因果,但却也有它的缘份。二十多年前我与先生创立了利达行,主要生产一些传统工艺商用剪,供货给一些珠三角的服装厂,每天的工作永远都是接客户订单、赶工制剪、送货交付,同样的工作周而复始....我一度以为自已将以此终老,再也没有机会为我幼时的梦想付诸现实。不过,世事冥冥中还是有它的安排,基于成长路上的艺术熏陶,使我偏向于艺术有关的群体靠拢。1993,公司经营经历了一次危机,同时也让我面对我家庭的一次重大变故。那一年的磨难过后我重新审视我的人生,想给自已一个定位及另一个尝试。我将年幼的儿子送寄宿学校,开始接触一些经营管理及美学课程,一切从最基本学起、做起。1995年当公司刚步出阴霾之际,我邀请了深圳一家品牌策划公司建立利达行品牌,导入形象系统,并以此为契机打开南中国及东南亚民用、商用剪刀市场,想不到功夫不负有心人,利达行品牌迅速获得市场认同,它倡导的“剪出生活之美”深入用户心灵。由此也令我有机会置身于浓浓的艺术氛围,对我来说这正是工作报酬之外难得的生活乐趣(笑)。我觉得这是最适合一个打铁女人的制剪之路。
问:艺术制剪的道路是怎样的?
陈霞:每个人有自已一的套解读艺术的方式。而我找到了有自已打铁女人理解的方式。这是我经过不同阶段的生活阅历与艺术的相遇,及自已在不停地学习观摩之后领悟到的。明白艺术本来是生活,生活本就是艺术。我相信艺术可以陶冶性情,修心养性,它可以是欢乐,是分享,也可以物件,更可以是工具、一种态度。因此我想通过利达行的剪刀,传递一种比语言更直接的人际沟通方式,让使用它的人有共鸣、感动、领悟。剪刀,这种重金属产品外表下仍可以让你感受设计、艺术、精细、品质的生活态度,它传达的是积极向上的资讯。而不是一味的抄袭与同质化,这是我下一步进行产品开发的主要诉求。希望在不久大家会有目共睹。
问:是否可以说你改变了传统制剪而让它与艺术相关连?工作中最需要的坚守的信念是什么?
陈霞:我不敢说我改变了什么,但我的工作跟我的兴趣交织在一起,这是我最引以自豪的。若非制剪这个行当我也不会认识到艺术、工作、生活这样巧妙地融在一起。
问:你希望你正从事的艺术制剪工作将来会为你或社会带来什么?
陈霞:太远的事情我不会考虑太多。但每个人都有自已的梦想,每个梦想都需要经过努力后才会实现。正如我现在做的一些义工工作,好好装上自已的心情,带上关爱、体谅、坦诚、谦逊之心,把梦想化作明确目标与动力,真心实践,不作埋怨,而是积极、坚持、努力,就算结果未尽完美,过程中总会有所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