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缝纫机,小编能想到的,
就是小时候家里咔嗒咔嗒的老古董,
针线上下翻飞,
什么布料都变了花样,
但这台机器缝的却是木头。

如果你走进德国的斯图加特大学广场,就会发现多了一个长相奇特的建筑物,看着有点像甜甜圈拼在一起。这就是最近一段时间由该学校的数字化设计学院和建筑结构设计学院共同研究的实验性建筑:缝纫建筑。
纺织工不是别人,就是图中的那台缝纫机。

斯图加特大学广场上的缝纫建筑
当你走进仔细看,
会发现这些看似木头的结构,
是一片一片缝合而成的。

没有用传统的榫卯结构,
也不是水泥钢筋,
但结实程度却不比普通建筑差。

为了探究纺织工艺在建筑领域的可行性,斯图加特大学的这个研究项目汇集了学校各个学科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建筑、工程、生物以及古生物……
首先要研发出适合缝纫的木头,在材质上选择了有韧性的桦木。

如何做出能够缝纫的超薄木片,同时又保证坚固性?长期受到海底压力的沙海胆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虽然外壳很薄,但合理的曲面和双层空隙让这家伙在海底悠哉生活。

沙海胆内部结构图
他们决定模仿沙海胆的结构,
所有木片都做成中空的洞穴式,
这样在拼接后,
才能像沙海胆那样形成双层空隙。

为了完成设想,
研究人员反复计算和实验,
尝试出木片最佳的曲度和刚度,
这一过程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


每个弯曲面的角度都要合适
有了材料还需要再加工,
人工缝制耗时耗力,
还无法保证精准度,
这时候,自动化缝纫技术派上了用场。

这么多年过去了,
缝纫机的基本原理好像没怎么改变,
但你看着如此熟悉的场景,
可是无人操作哦。

这项技术也是斯图加特大学的专利,
摇臂和缝纫机能默契合作,
完成整个缝纫过程。


看到这台超级智能的机器,
小编只想说,
缝纫技术哪家强……

有了给力的缝纫机,
建筑需要的零件分分钟搞定,
这些木片圈看着差不多,
却各不相同,
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功能。

这些木头圈需要经过再次缝合,
就跟沙海胆通过纤维结构加固外壳一样,
让齿状边缘咬合在一起。

到底有多坚固?
学生们做了个测验,
看着直线上升的曲线,
就知道承压力max。

每3个缝成1个单元体,
151个单元体才能组成一个建筑,
于是你会看到,
学校广场出现了好多缝纫工。


忙碌好几天后,
缝纫建筑的首次尝试成功了,
参考广场风格和面积,
这个建筑成了斯图加特大学的一道风景。

虽然没有采用任何附加的金属结构,
但纺织技术的巧妙运用让它变成了现实。

根据学校的环形广场,
整个建筑也设计成了环形,
配合楼梯的高度变化,
让人们可以坐在里面休息。

而另一个面则是开放式的,
开口朝着广场,
夜晚地面灯亮起,
甜甜圈成了烤面包圈……

也许某一天,
我们不再需要生产大量钢铁,
而是住进自己缝的房子里,
科技最迷人的地方,
大概就是让生活变得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