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裁缝,不仅要手巧,还要心巧,懂得时代的潮流,懂得各色人等的心思,懂得衣服不仅仅是衣服,还是一种文化。

幼年时家里有一本时装杂志,母亲照着上面的样子,自己测量剪裁,在缝纫机上制作服装。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内地小镇上,穿这样的一身衣裳,简直是时尚得不得了。杂志的全称如今我已经忘记了,但一定有“上海”两个字样,而且,家里来自上海的服装杂志不止一本,每本都翻得发皱,纸张像被煮熟了一样,吸满了小家庭的烟火气。
(深圳市利达行剪刀有限公司官网/商城/网站
http://www.lidahang.com)
这样的情景,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改革开放后,单调的蓝灰,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上海引领了最早的服装时尚,内地爱美的人,趋之若鹜,纷纷效仿。
但事实上,这并不是上海第一次走在服装时尚的最前沿,摩登的高峰出现在20世纪初——191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急剧变化,皇朝被推翻,西方思潮涌入,而服饰,是最容易体现人们观念变革的物品。革命人士和拥抱新社会的年轻人们,需要用穿着打扮来体现自己的信仰与价值观,再加上上海华洋杂居,让这里自然成为了中国服装变革的温床。
裁缝哪里都有,但上海裁缝,不能再墨守成规,老样子的衣服客人已经不要了,上海裁缝必须要创新,做出客人要的新样子,而且还要做得好。
孙中山先生的中山装,就是在上海裁缝的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关于中山装设计细节的记载有多个版本,但基本的过程已经得到公认:当年孙中山在日本与上海之间往返,他带着日本学生制服、铁路工人工装,或者英国猎装之类的服装,要上海的裁缝以这些制服为基础,加上他自己的设计,最终完善成为了后来我们看到的中山装。
女性服装的变革,更加离不开上海裁缝,如今中国女装的代表——旗袍,就是在上海滩上各家裁缝店里,一步一步演变而来。
上海裁缝,是中国第一代时装设计师,在他们的手中,服饰有了时代的特征,承载着当时人们的情感与追求。上海裁缝,不仅要手巧,还要心巧,懂得时代的潮流,懂得各色人等的心思,懂得衣服不仅仅是衣服,还是一种文化。
现在,上海仍然是中国时装行业最重要的据点,每年的上海时装周上,本土设计师都会拿出自己的作品,上海设计师延续了上海裁缝兼容并包、大胆创新的传统,保持了中西合璧的上海特色。
江南人双手灵活心思细密 擅长的是手工活计,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不同地方来的人带着自己的看家本事闯世界,而江南人,双手灵活、心思细密,他们擅长的是手工活计。宁波、扬州、苏州一带来的裁缝师傅,特别受到上海人的欢迎,老上海的裁缝铺子,几乎都是这三地裁缝开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裁缝铺子的数量越来越多,服装行业很是兴旺。据当时的统计,上海西服店有700多家,其中荣昌祥、培罗蒙、鸿翔等,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名牌。
在此之前,中国平民百姓对服装的要求,仅限于功能性,只有到婚丧嫁娶时,才有特别的讲究。因此早期的好裁缝,主要是为宫廷服务。位于北方的朝廷,从江南一代招募了很多裁缝,专为朝廷以及京城达官贵人的家属制作衣服。皇朝结束后,大批皇家裁缝流散民间,自然就落脚到了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
早期上海滩上的裁缝,可以简单分成两类:一类制作洋服;一类制作传统中式服装;前一类裁缝,也被叫作“红帮裁缝”。为何叫作“红帮”?上海当时被西方列强分割,特别是早期的荷兰殖民者,顶着一头红发,中国人就以“红毛”来代指洋人,帮洋人做衣服的裁缝,或者做西式服装的裁缝,就被叫做“红帮裁缝”了。
红帮裁缝以宁波人为主,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十来岁就离开家乡到上海投奔亲友,跟着老师傅当学徒,直到自己成长为成熟的裁缝。可以说,红帮裁缝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时装的萌芽,后来出现的鸿翔时装公司等民族服装品牌,都与红帮裁缝有着深厚的渊源。
事实上,红帮裁缝真正为洋人做衣服的并不多,因为当时上海有身份的洋人,大多从国外带来自己的裁缝。不过,洋裁缝一般会雇用助手,慢慢地,西式裁剪得以流传。而红帮裁缝主要的顾客,是那些需要与洋人打交道的中国人,比如外国公司的中国职员、生意人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裁缝参与了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一次变革,并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第一家时装公司,也是在那样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诞生。今年83岁的金泰钧,是鸿翔时装公司创始人之一、金仪翔的儿子,也是老鸿翔最后的见证者。
1917年,金鸿翔、金仪翔两兄弟创办鸿翔,一开始规模很小,仅仅是两兄弟加几个徒弟。鸿翔是红帮裁缝店,专做西服,除了男士西服,也做女士西服。鸿翔非常注重工艺和品质,对服装制作的质量把控十分严格。
金泰钧先生回忆说,他很小就在店里帮忙,对父辈两位创始人的行事风格很了解。一般店家都害怕挑剔的顾客,鸿翔就有这样一位顾客,非常挑剔,每次做好衣服,起码要修改两三次。年少的金泰钧跟父亲说,这顾客老是要改,下次收他价格高一些。但金仪翔却说,有挑剔的顾客才有好裁缝,如果顾客个个都是好好先生,样样说“蛮好蛮好”,裁缝的技术就不可能进步。
对服装制作的精益求精,让鸿翔做出了名气,回头顾客多,新顾客更多。到1930年代,鸿翔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民族服装企业,员工多达300多人。鸿翔不仅在南京西路上有了自己的店面,还培养了大批红帮裁缝,这些学徒后来又自立门户,开出关云、星霞、鸿霞、造寸、万国、志云、飞云等服装店,这七家店与鸿翔一起,被评为时装业的“甲级店”,时称“南京西路八大甲级店”。
当时上海西服制作,有中国裁缝和西洋裁缝两种人,西洋裁缝认为西服制作的技术是由他们带到上海,往往自视甚高,但其实聪明的中国裁缝,已经青出于蓝。上海各路名流,都是鸿翔的顾客,宋氏三姐妹常常在鸿翔做衣服,外国人也到鸿翔做衣服。慢慢地,中国裁缝挤占了洋裁缝的市场,再加上战争逐渐平息,很多洋裁缝回国,本土服装行业则越来越兴旺。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鸿翔送了6套旗袍参加,荣获银奖,载誉而归。
当时的说法是,巴黎的潮流与上海只有3个月的时差,因为从巴黎到上海的旅程就是3个月。为了获得最新的资讯,金泰钧订阅了许多像Vogue、Harper’s、Bazaar这样的时尚杂志,他中学就读的是育才公学,英文教学,在语言上完全没有障碍。除了看杂志,金泰钧还经常去看好莱坞电影,就是为了看电影中演员的服装。金先生记忆力超群,看完电影后,回到家就能把男女主角的服装画下来,如果没记全,就再去看一遍。
靠着款式新颖、质量上乘、工艺讲究,鸿翔发展很快,品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于老上海人来说,鸿翔就代表着一身讲究时髦的衣服。
如今,鸿翔、龙凤、第一西比利亚、亨生等诞生于上世纪初的上海服装品牌依旧存在,1950年代公私合营后,归属于开开集团。
让人感到可惜的是,这些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字号服装品牌,到今天却不复当年的风光,其中的原因有时代变化受到的冲击,也因为手工服装制作,不再是一个吸引年轻人的职业。
但在70年前,做一个好裁缝,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是不错的。据金泰钧老先生回忆,当时女装服装店分甲乙丙三个级别,不同级别服装店里的裁缝,拿不同级别的工资。同样做一件毛呢大衣,甲级店裁缝拿20元,乙级店裁缝拿16元,依次打八折。每天开店之前,鸿翔制作的每一件衣服,负责质量管理的金仪翔都要一一过目检查,做得好的,金老板当场发一张券,这张券到财务那里就能兑换奖金,最高的奖金,可能比做这件衣服的工资还要多。
尽管属于服务性行业,但那个时候的裁缝,特别是为上流人士定制服装的裁缝,都得到了客户和社会的普遍尊重,讲究的人家,甚至离不开这些裁缝。
1949年前夕,大批上海人移居香港,部分上海裁缝也陆续跟着客人到香港继续经营。电影《花样年华》的故事,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张曼玉身上20多件精致的旗袍,才有了现实的基础。被称为“上海最后一位老裁缝”的褚宏生老先生,今年已经98岁,提起他当年短暂的香港生活,却仿佛近在眼前。褚宏生老家在苏州吴江,16岁时到上海朱顺兴裁缝店当学徒,朱顺兴裁缝店后来经历公私合营,改组为现在的龙凤旗袍。“太辛苦太辛苦,我不愿意,就回来了。”褚宏生老先生摆着手说。
香港原本是个南国小城,开放和时尚程度远远不及上海,上海裁缝到香港后,将国际时尚也带到了香港。当时,上海裁缝的收费,比香港本地裁缝贵,印度裁缝,则比香港裁缝还便宜。
可以说,中国当时西服做得最好的裁缝,都在上海。1949年建国后,周恩来总理专门请一批上海裁缝到北京,为外交人员定制西服。1956年,上海的波纬、造寸、蓝天、雷蒙、鸿霞、万国、金泰7家服装店迁京,与中央办公厅附属加工厂合并组成了北京红都时装公司,为历任国家领导人制作服装,红都早期的裁缝,几乎都是上海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