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 “裁缝” 这个称呼
一裁一缝巧夺天工,裁缝,曾是妈妈辈都会的手艺,一条直尺、一把剪刀、一台缝纫机、一部锁边机……
想起小时候看到街巷中带着眼镜的老裁缝坐在缝纫机前,一边踩着脚踏板,一边来回送着布料进行缝合……几个小时后,一块简单布料变成了身上的服装,这似乎是裁缝店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都已经习惯到商场里买时尚衣服。同时,学习裁缝技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一些裁缝师傅仍在坚守着裁缝店。
在神木县东兴市场的后拐角里,有一家不起眼的裁缝店。这家裁缝店没有漂亮招牌更没有华丽的装修,朴实的像一面镜子。听周边的市民说,这家裁缝店的老板开了近30年了,神木镇上的人大多都知道她的这家裁缝店——走进老手艺人焦秀娥的故事。

年代裁缝行业是她生存的选择
焦秀娥是万镇人,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就她的话来说,那个年代农村女女要想进城生存,无非就是地毯厂或者裁缝这两个行业,也没有喜不喜欢这一说。
起初,对裁缝还是陌生的,便跟着师傅学艺,那时候的裁缝没有店面,农贸市场守着接单然后在家里做工,没有固定的客源,所以生意不是不景气。


为了更好的生活,她开始逛商场,认真考究商场衣服的款式、搭配,或者搜集、整理一些服装杂志,不断尝试,创新,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裁缝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裁制衣服的水平不断在提升,定制衣服的顾客也越来越多,生意也逐渐好起来,自己付出的得到了回报,这让她感到很欣慰。

一间缝补的老字号,默默坚守了30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民购买衣服的选择面越来越大,像焦姐这样的裁缝店日益减少,裁缝师的地位也不比以前。但无论时代怎么变,焦姐对于裁剪的热情依旧。



相较而言,她的裁剪、缝制技术精湛在我市颇有名气,她可以根据顾客不同的身材、肤色和喜好,给顾客裁剪,缝制合适的衣服。
有不少顾客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会将品牌实体店看好的衣服带她去看,她会凭着记忆琢磨,画图样…裁剪、缝制,这样算下来的费用比实体店要便宜的多,这也是为什么有些顾客会选择来裁缝店。


听在她家缝剪过衣服的市民说,焦秀娥在这里做裁缝很多年了,现在也收了自己的徒弟。裁剪衣服耐心又细心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对待顾客总是心平气和的态度。

每一天复制粘贴,不同的是手中的样式
早上6:30时开门,晚上8:30时关门。焦姐说,忙的时候,她每天要长时间拿剪刀,长时间专心看衣料,一天下来,往往手酸脚疼。

近年来,店铺里的衣服样式变多了,来找她做衣服的不仅是老年人,也有很多年轻人来做时装。顾客上门,焦秀娥首先询问顾客的需求,然后让顾客选择自己喜欢的布料,墙壁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料和款式各异的衣服,她会主动推荐适合顾客肤色、年龄段的布料,再到选择款式……最后记录顾客定制衣服的要求。

这么多年来,作为服务行业,焦姐每天都有面对各式各样的顾客,在交易的同时,总会或多或少出现沟通障碍,比如顾客不理解裁剪设计、尺寸…等一系列的问题,她都会心平气和的解释,告诉顾客自己的想法。
提到这里,我想你们一定在想,缝制的衣服的价位如何?其实,缝制的新衣是根据面料的质量高低、样式设计的难易程度等方便来定价位的,比起品牌实体店衣服,自然是便宜了很多。

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的一天,听焦姐说,缝制裤子相较而言要简单些,一天裁剪大概就可以裁剪6-7条,而上衣自然要裁剪时复杂些,一天时间不停歇可以裁剪3-4件。
近年来,经济不景气,裁制衣服的市民也变少了,店里不在向往年那么热闹、忙碌,一天的收入下来也只有200-300元。
小编敬佩焦姐,勤勤恳恳,朴实无华。为了让家人的生活过的好一些,不断的充实自己小店,让自己的裁缝生意丰富起来。
裁缝其实到目前为止,还是很实用、常用的手艺,不能说是要跟焦姐一样缝制成品衣服,如若能掌握简单的缝补,也是不错的,小编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一直能听到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
三百六十行,行行不易。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都有这样一个从小伴随我们成长的的裁缝铺,走进他们,也走进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
|